|
|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同行好友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只要是干热处理的同行,应该都碰过这类棘手问题:工件明明完整浸泡在冷却液中淬火,取出后检测硬度,却出现部分区域硬度过高、部分区域硬度不足的情况。
上周去贵州指导一家军工企业,车间主任拉着我详细说明情况,言语里满是困扰 —— 他们在生产中热处理铸钢件及锻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,已经持续大半年,工艺参数调整了多次,始终没能解决。
到淬火槽现场观察后,很快发现了关键问题:他们仍在使用清水作为淬火介质。大家都知道,工件从八九百度的加热炉中取出时,表面呈高温通红状态,一旦放入常温水槽,工件与水接触的瞬间,水分会迅速汽化,形成大小不一的蒸汽泡附着在工件表面。这些蒸汽泡的导热性能远低于水,相当于给工件局部罩上了一层 “保温层”。如此一来,工件表面没有气泡覆盖的区域冷却速度快,有气泡覆盖的区域冷却速度慢,最终导致硬度不均,其实是必然结果。
此前他们也尝试过改进:比如向水中通入压缩空气搅拌,或是通过吊装设备带动工件在水中上下移动,试图减少气泡附着。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,气泡依然难以彻底清除。说到底,清水本身存在固有缺陷 —— 沸点仅 100℃,高温工件进入后必然会形成蒸汽膜,导致冷却速度无法稳定控制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更换冷却介质是关键。
我给他们提供了两个方向:一是在清水中加入盐或碱,这类物质能加速蒸汽膜的破裂,改善冷却均匀性;二是采用 PAG 类合成淬火剂,这类介质属于有机聚合物,稀释比例可根据需求调整,冷却能力介于水和油之间,尤其适合大型铸件的淬火处理。
现场我还帮他们核算了用量:先测量淬火槽的有效容积,再结合单次淬火工件的总体积,最终确定按 13~15% 的质量百分比配比 PAG 淬火介质,既能保证淬火硬度达标,又能避免淬火开裂。
到这里问题只解决了一半,因为新介质的采购、运输和配置需要半个月的周期,而工厂的生产不能中断,这段时间仍需依靠水基介质完成淬火。这就不得不面对水淬的另一个常见难题:工件开裂。
不少师傅在操作中常会陷入困境:要么淬火后硬度不足,要么硬度达标了却出现裂纹。其实核心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好冷却的 “度”。
这里和大家简单说说原理:淬火要获得高硬度,本质是让钢材中的奥氏体组织转变为马氏体组织。但马氏体组织有个特性 —— 它需要在 300℃以下的温度区间完成转变,且转变过程不宜过快。如果冷却速度太快,工件内部会产生过大的内应力,最终导致开裂。
所以关键在于如何精准控制工件在 300℃左右出水,可现场往往缺乏即时测温设备,这就需要依靠工程师的经验判断。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个经验,可以用 “观察出水工件表面积水状态” 的方法判断淬火时间,准确率很高:
若工件出水后,表面的水迹瞬间蒸发,说明出水温度过高,大概率在 400℃以上,此时奥氏体难以转化为马氏体,反而可能形成贝氏体,导致硬度不足;
若工件出水后,表面被水迹覆盖,且没有明显蒸发现象,说明冷却时间过长,温度已过低,内部应力积累过多,开裂风险极大;
最理想的状态是:工件出水后约两秒,表面的水迹逐渐蒸发完毕。这时工件内部温度恰好处于 300℃左右,取出后在空气中缓慢冷却,既能保证马氏体充分形成,又能有效释放内应力,避免开裂。
昨天那家企业的车间主任给我发了消息,说按这些方法试生产了一批工件,硬度不均和开裂问题都解决了。其实干热处理这行,从来没有万能公式 —— 工件大小、钢材牌号、甚至水槽水温的细微变化,都会影响淬火效果。所谓经验,就是把这些 “变量” 摸透,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调整,手上才能有准头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