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手机号码,快捷登录

手机号码,快捷登录

查看: 52|回复: 0

钢液中氮含量对耐热钢的影响及降低钢液中含氮量的措施

[复制链接]

签到天数: 19 天

[LV.4]偶尔看看III

216

主题

58

回帖

274

积分

中级锻造工

积分
274

优秀会员

发表于 2025-7-7 08:35:15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同行好友!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钢液中氮含量对耐热钢的性能影响显著,而控制氮含量是提升耐热钢质量的关键环节。以下从氮的影响机制及降氮措施两方面展开分析,结合中频感应电炉的熔炼特点提供具体解决方案:
一、钢液中氮含量对耐热钢的影响
1. 正面影响(合理氮含量时)
固溶强化与沉淀强化:氮在奥氏体耐热钢中固溶度高,可形成间隙固溶体,显著提升钢的室温及高温强度(如 310S 奥氏体钢中,0.1% 左右的氮可使屈服强度提升 20% 以上);同时,氮与 Cr、Nb、Ti 等元素形成细小氮化物(如 Cr₂N、NbN),通过第二相沉淀强化进一步改善蠕变抗力。
抗氧化性与耐蚀性:氮可抑制碳化物析出,减少晶界贫 Cr 区形成,从而提高耐热钢在高温氧化性气氛中的抗晶间腐蚀能力(如含氮的 316L 不锈钢耐蚀性优于无氮版本)。
2. 负面影响(氮含量过高时)
气孔与疏松缺陷:钢液凝固时氮的溶解度急剧下降,过量氮会以气泡形式析出,导致铸件内部产生气孔或疏松(尤其在含 Ti、Al 等活泼元素的耐热钢中,氮化物与气泡易复合形成复合缺陷)。
时效脆性与韧性下降:氮与钢中的合金元素(如 Fe、Cr)形成的粗大氮化物会沿晶界析出,导致耐热钢在高温长期使用中发生时效脆性,冲击韧性显著降低(如含氮量>0.15% 的马氏体耐热钢,600℃时效 1000 小时后韧性可下降 30%)。
焊接性能恶化:高氮钢在焊接过程中易因氮的释放形成气孔,同时焊缝热影响区可能因氮化物析出导致硬度升高、塑性下降,增加裂纹倾向。

二、降低钢液中含氮量的关键措施
1. 炉料与合金添加剂控制
炉料干燥与清洁:
炉料(废钢、回炉料)表面的油污、铁锈及吸附的水分会带入氮,使用前需经 800℃以上烘烤 2-4 小时,去除吸附气体;回炉料需剔除表面粘砂、夹渣等杂质。
低氮合金原料优先:选择氮含量低的合金锭(如低氮铬铁、镍板,氮含量<0.005%),避免使用含氮量高的中间合金(如氮化铬铁除非工艺需要,否则慎用);钛铁等易吸氮合金需密封保存,使用前经真空烘烤(10^-3 Pa,600℃烘烤 4 小时)。
2. 熔炼过程控氮工艺
惰性气氛保护:
在中频感应电炉熔炼时,可通过炉盖充入高纯氩气(纯度≥99.99%),维持炉内微正压(5-10 kPa),减少空气吸入;出钢时使用氩气保护流(流量 5-10 L/min),避免钢液与大气直接接触。控制熔炼温度与时间:氮在钢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(如 1600℃时钢液中氮的溶解度约为 0.04%),因此需避免过度高温熔炼(建议控制钢液温度在液相线以上 80-120℃);同时缩短熔炼时间,从炉料熔化至出钢控制在 60-90 分钟内,减少氮的吸收。
覆盖剂吸附脱氮:熔炼过程中加入碱性覆盖剂(如 CaO-Al₂O₃-SiO₂系,CaO 含量≥40%),覆盖剂厚度保持 50-100 mm,利用熔渣的化学吸附作用去除钢液表面的氮原子,同时隔绝空气(覆盖剂需提前烘烤至恒重,去除水分)。
3. 脱氧与精炼脱氮
复合脱氧剂协同作用:采用 Al-Ti-Ca 复合脱氧(如先加 0.5 kg/t Al 预脱氧,再加入 0.3-0.4 kg/t Ti 铁,最后加 0.1 kg/t Ca-Si 合金),Al₂O₃-TiO₂-CaO 复合脱氧产物比单一脱氧产物更易聚合上浮,同时 Ti 与 N 的亲和力强(TiN 生成自由能低),可优先形成 TiN 颗粒(熔点 2950℃),固定钢液中的氮,使其以夹杂物形式去除(需注意 TiN 颗粒若未充分上浮,可能成为新的夹杂物源,因此需配合静置处理)。
真空脱氮(适用于高要求耐热钢):若条件允许,可在熔炼后期进行真空处理(真空度≤10 Pa),通过降低气相中 N₂分压促进钢液中氮的逸出(脱氮效率可达 30%-50%);真空处理时配合吹氩搅拌(氩气流量 0.1-0.2 L/(min・t)),加速氮原子向钢液表面扩散。
4. 设备与工艺细节优化
耐火材料选择:选用低孔隙率的镁铬质或刚玉质耐火材料(气孔率<15%),避免使用含氮结合剂的耐火砖;炉衬使用前需充分烧结(如 1600℃烧结 24 小时),减少耐火材料孔隙中的氮气释放。
出钢与浇包处理:出钢口需保持清洁,避免出钢时卷入炉渣(炉渣中含 N₂会污染钢液);底注式浇包使用前需经 1200℃烘烤 4 小时,去除吸附气体,钢液倒入后静置 5-10 分钟(配合氩气弱搅拌),促进氮化物与夹杂物上浮,静置时表面覆盖无氮玻璃覆盖剂(如 SiO₂-B₂O₃-Na₂O 系)。

三、中频感应电炉熔炼的特殊注意事项
电磁场搅拌的影响:中频炉的电磁搅拌会加速钢液流动,若控制不当可能增加钢液与炉气的接触面积,促进吸氮,因此需通过调整功率输出(如在熔化期使用高功率,精炼期降低功率至 50%-60%),控制搅拌强度。
钛铁加入时机:由于 Ti 与 N 亲和力强,可在熔炼后期(钢液温度降至 1550-1600℃时)加入钛铁,避免高温下 Ti 过早与 N 反应生成大量 TiN 颗粒,导致后续静置时难以完全上浮(建议钛铁分 2-3 次加入,每次间隔 5 分钟,同时配合吹氩搅拌)。

四、氮含量的检测与反馈
熔炼过程中通过直读光谱仪实时检测钢液氮含量(目标控制在 0.01%-0.03%,具体根据钢种调整),若发现氮含量超标,可补加 0.1-0.2 kg/t 的 Al-Ti 复合脱氧剂(Al:Ti=1:1),并延长真空处理时间 5-10 分钟。

五、总结
控制耐热钢中的氮含量需从炉料、熔炼、精炼全流程入手,核心在于减少氮的吸入与促进氮的去除。对于中频感应电炉熔炼,重点通过惰性气氛保护、复合脱氧剂应用及优化静置精炼工艺,在保证钛等合金元素有效加入的同时,将氮含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以提升耐热钢的高温力学性能与服役可靠性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