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手机号码,快捷登录

手机号码,快捷登录

查看: 43|回复: 0

炼钢全流程O元素含量控制

[复制链接]

签到天数: 19 天

[LV.4]偶尔看看III

216

主题

58

回帖

274

积分

中级锻造工

积分
274

优秀会员

发表于 2025-7-7 08:24:16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同行好友!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在炼钢生产中,氧元素贯穿于整个流程,对钢的质量和性能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。从原料阶段开始,氧就以各种形式进入炼钢体系,在后续的转炉冶炼、精炼以及连铸等环节,其含量和存在形态不断变化,对钢材的纯净度、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等产生直接作用。如何在炼钢全流程中精准控制O元素含量,成为钢铁企业提升产品质量、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。

炼钢全流程中O元素的来源与影响
原料带入的O元素:
铁矿石作为炼钢的主要原料,本身含有大量的氧元素,其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,如 Fe₂O₃、Fe₃O₄等。在高炉炼铁过程中,虽然大部分氧元素通过与碳等还原剂反应被去除,但仍有一定量的氧会随着铁水进入炼钢环节。此外,废钢也是炼钢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,废钢在长期存放和使用过程中,表面会形成氧化层,这些氧化层中的氧元素在炼钢时会重新进入钢液,增加钢中氧的初始含量。

原料带入的过多氧元素会导致钢液中氧化物夹杂增多,这些夹杂会破坏钢的基体连续性,降低钢材的强度、韧性和塑性等力学性能。例如,大型氧化物夹杂可能成为裂纹源,在钢材受力时引发裂纹扩展,最终导致钢材断裂。

转炉冶炼过程中引入的 O 元素:
转炉炼钢的核心是通过向铁水吹入高纯度氧气,利用氧与铁水中的碳、硅、锰等元素发生氧化反应,来降低这些元素的含量,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以维持炼钢所需的高温。然而,在这个过程中,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氧溶解在钢液中。转炉终点氧含量主要取决于终点碳含量、吹炼工艺以及炉渣状况等因素。当终点碳含量较低时,钢液中的氧含量会相应升高;吹炼过程中枪位控制不当、供氧强度不合理等,也会导致钢液中氧含量波动较大。

转炉冶炼后过高的氧含量,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,会给后续的精炼和连铸工序带来诸多问题。在精炼过程中,需要消耗更多的脱氧剂来降低氧含量,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,还可能引入新的夹杂物。在连铸过程中,钢液中的氧会与碳反应生成CO气体,若气体不能及时排出,会在铸坯中形成气孔、气泡等缺陷,严重影响铸坯质量。

精炼过程中与 O 元素相关的反应及影响:
精炼是炼钢全流程中进一步去除杂质、调整成分和温度,精确控制钢中氧含量的关键环节。在LF(钢包精炼炉)精炼过程中,通过向钢液中加入精炼渣,利用炉渣与钢液之间的化学反应来去除钢中的硫、磷等杂质,并对钢中氧含量进行微调。合适的精炼渣碱度和成分能够促进钢液中的氧向炉渣中转移,从而降低钢中氧含量。例如,当精炼渣碱度控制在2.0-2.5,Al₂O₃含量在18-20%时,对降低钢中氧含量较为有利。

在 RH(真空循环脱气装置)精炼过程中,主要利用真空环境降低钢液中氧的分压,使钢中的氧与碳发生反应生成 CO 气体排出,从而实现脱氧的目的。一般来说,将 RH 真空度控制在 < 100 Pa 并保持≥15 min,可使钢液的全氧含量降低至 < 10×10⁻⁶ ,有效提高钢的纯净度。然而,如果精炼工艺控制不当,如 LF 精炼时间过短、RH 真空度达不到要求等,都无法达到预期的脱氧效果,导致钢中氧含量仍然偏高,影响钢材质量。

连铸过程中O元素对铸坯质量的影响
在连铸过程中,钢液中的氧含量对铸坯质量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。如果钢液中氧含量过高,在铸坯凝固过程中,氧会与碳继续反应生成CO气体,这些气体在铸坯内部形成气孔或气泡缺陷,降低铸坯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。此外,钢液中的氧化物夹杂在连铸过程中可能会聚集长大,当夹杂物尺寸超过一定范围时,会严重影响铸坯的内部质量,在后续的轧制等加工过程中,这些夹杂物可能导致钢材出现分层、裂纹等缺陷。


炼钢全流程 O元素含量控制措施
原料环节的控制
为了从源头上降低钢中O元素含量,在选择铁矿石时,应优先选用低氧含量、高纯度的铁矿石,以减少铁矿石带入的初始氧含量。对于废钢,要进行严格筛选和管理,尽量使用表面氧化层少、质量高的废钢,并对废钢进行预处理,如采用机械清理或化学清洗等方法去除表面的铁锈和油污等杂质,降低废钢中的氧含量。在配料环节,要根据铁矿石和废钢的具体情况,进行合理搭配,通过精确计算和优化配料方案,实现炼钢过程中氧的有效控制与降低。

转炉冶炼过程的优化
优化转炉吹炼工艺是控制转炉终点氧含量的关键。通过精确控制氧枪枪位、供氧强度和吹炼时间等参数,使氧与铁水中的杂质元素充分反应,同时避免过度氧化导致钢液中氧含量过高。采用副枪等先进检测设备,实时监测钢液中的碳含量和氧含量,实现转炉终点的精准控制。一般将转炉终点碳含量控制在0.050-0.060%,此时氧活度可控制在<0.003%,既能保证钢液的脱碳效果,又能有效降低终点氧含量。此外,合理造渣也是至关重要的,通过调整炉渣成分和碱度,提高炉渣对钢液中氧化物的吸附能力,促进钢液中的氧向炉渣转移,从而降低钢中氧含量。

精炼过程的精确控制
在LF精炼过程中,要严格控制精炼渣的成分和加入量,根据钢种和初始氧含量的要求,制定合适的精炼渣配方。例如,对于一些对氧含量要求较高的优质钢种,可适当提高精炼渣的碱度和Al₂O₃含量,增强精炼渣的脱氧能力。同时,加强LF炉内的搅拌强度,通过底吹氩等方式使钢液与精炼渣充分接触,加速氧在钢液与炉渣之间的传质过程,提高脱氧效率。在RH精炼过程中,要确保真空系统的正常运行,保证真空度达到工艺要求,并合理控制真空处理时间和循环流量。对于不同的钢种和生产要求,制定个性化的RH精炼工艺参数,如对于超纯净钢的生产,可适当延长真空处理时间,进一步降低钢中氧含量。

连铸过程的防护与控制
为了防止连铸过程中钢液的二次氧化,要加强对连铸设备的密封和保护。采用长水口、浸入式水口等保护装置,减少钢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,避免空气中的氧进入钢液。同时,优化结晶器保护渣的性能,保护渣在钢液表面形成一层良好的覆盖层,既能防止钢液氧化,又能起到润滑和改善铸坯传热的作用。在连铸过程中,还要合理控制拉速、冷却强度等工艺参数,使钢液在结晶器内均匀凝固,减少因凝固过程不均匀导致的气体和夹杂物聚集,从而降低铸坯中的氧含量和夹杂物水平,提高铸坯质量。

结语
炼钢全流程O元素含量控制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,涉及从原料到成品的各个环节。通过对原料环节的严格把控、转炉冶炼过程的优化、精炼过程的精确控制以及连铸过程的有效防护,能够实现对钢中O元素含量的精准调控,提高钢材的纯净度和质量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