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同行好友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在工业制造中,校直是一项重要的工艺过程,特别是在金属加工领域。它旨在纠正因各种因素(如热处理、加工应力等)导致的金属部件弯曲或变形,使其恢复预期的直线状态或形状。校直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:冷态校直和热态校直。这两种方法各有其特点、适用条件以及操作原理。本文将详细探讨冷态校直与热态校直的区别。
一、冷态校直
冷态校直,即在室温下对金属部件施加外力,使其发生塑性变形,从而纠正原有的弯曲或变形。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广泛,但主要适用于硬度较低的金属,如硬度低于HRC35的碳素钢、合金钢以及有色金属等。冷态校直的具体方法包括冷压校直、冷态正击校直和冷态反击校直。
冷压校直
冷压校直是最常见的冷态校直方法之一。它通过在金属部件的凸起部位施加压力,使其产生塑性变形,直至残留变形与初始变形相等,从而达到校直的目的。具体操作时,将测量后的零件凸起部位向上水平放置,对凸起一面施加压力,通常需要压至低于水平线少许,然后利用零件自身回弹抵消过量的反向弯曲。这种方法适用于硬度较低、塑性较好的金属材料。
冷态正击校直
冷态正击校直是通过使用锤子等打击工具,对金属部件的变形部位进行锤击,使其产生塑性变形,从而纠正变形。这种方法适用于硬度稍高但长度较长的金属部件,因为单位长度内的塑性变形较小,可以用此法进行校正。需要注意的是,为防止钢件受力点表面损伤,当需承受较大压力时,需用软质材料如铜、铝等作垫铁或用软物衬垫。
冷态反击校直
冷态反击校直则适用于高硬度(硬度大于HRC50)的金属部件,如工具钢淬火后的校正。这种方法通过反向敲击变形部位的凹处,使凹面伸长,从而达到校直的效果。在进行反向敲击校直操作时,应使用高速钢制造的锤子,淬火和回火后硬度达HRC62-64为宜。对于薄片件或细长件,如直线或厚度小于5~6毫米的淬火一回火高硬度钢件的校直,可用喷砂办法冲击钢件的凹部,使变形校正过来。
二、热态校直
热态校直则是利用金属在一定温度下具有较好的塑性的特点,通过施加外力或改变金属内应力状态,使其变形得到矫正。这种方法适用于硬度较高、塑性较差的金属部件,如硬度在HRC35以上的碳素钢、合金钢等。热态校直的具体方法包括热压校直、热点校直和热态反敲校直。
热压校直
热压校直的原理与冷压校直相似,但操作过程在加热状态下进行。加热使金属材料的塑性增强,从而更容易发生塑性变形。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,对金属部件的凸起部位施加压力,使其产生塑性变形,达到校直的目的。热压校直后的零件能够长期保持工艺要求以内的尺寸和形状。
热点校直
热点校直是通过局部加热金属部件的凸起部位,然后急速冷却,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金属部件得到校正。这种方法适用于硬度要求在HRC35-40以上的钢件。加热温度一般在550℃以上,加热时间不宜太长,一般在3~5秒内完成。热点校直后,金属部件的变形部位会得到矫正,且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形状和尺寸。
热态反敲校直
热态反敲校直仅适用于淬火一回火后具有红硬性的高合金钢,如高速钢和高铬钢制件。这些钢在高温加热淬火和回火后,在红热状态亦具有足够高的硬度。因此,热态反击校正不是靠热态有较好的塑性来校正的,而是通过敲击使其应力松弛使变形校直过来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生产实践中并不常用与此相对应的“热态正敲校直法”,因为普通碳素钢或低合金钢在加热状态具有低硬度和较好的塑性,用锤击方式施加外力的缺点较多。
三、冷态校直与热态校直的比较
适用范围
冷态校直主要适用于硬度较低、塑性较好的金属材料;而热态校直则适用于硬度较高、塑性较差的金属部件。
操作过程
冷态校直在室温下进行,操作相对简单;而热态校直需要在加热状态下进行,操作过程相对复杂。
校直效果
冷态校直后的金属部件可能会因外力作用而反弹回去,造成精度降低;而热态校直后的金属部件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形状和尺寸。
设备需求
冷态校直所需设备相对简单,如手动压力机械、锤子等;而热态校直则需要加热设备、冷却设备等。冷态校直与热态校直在适用范围、操作过程、校直效果以及设备需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在实际应用中,应根据金属部件的材料特性、变形程度以及生产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,选择合适的校直方法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