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同行好友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45钢,也被称为45号钢,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优质碳素结构钢,俗称“油钢”。
一、45钢的成分
45钢主要由铁、碳、硅、锰等元素组成,并严格控制了硫和磷的含量以保证钢材的纯净度和质量。具体成分如下:
碳(C):含量在0.42%至0.50%之间,是钢材强度和韧性的 主要影响因素。
硅(Si):含量在0.17%至0.37%,有助于增加钢材的强度和硬度。
锰(Mn):含量在0.50%至0.80%,同样对钢材的强度和硬度有正面影响。
磷(P)和硫(S):含量被严格控制,因为磷会降低钢材的韧性和焊接性能,而硫则可能导致钢材在热加工时产生热裂纹。
此外,45钢中还可能含有一定量的铬(Cr)和钼(Mo)等元素,这些元素可以提高钢材的耐腐蚀性能和高温强度。
二、通用热处理工艺
45钢的通用热处理工艺主要包括正火、调质处理、表面高频淬火和低温回火等步骤。这些工艺能够显著改善钢材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。
正火:将钢材加热到适当温度(通常为Ac3或Acm线以上30~50℃),保温一段时间后,在空气中冷却。正火可以细化晶粒,改善钢材的机械性能,如硬度、强度和韧性等。正火后的组织通常为铁素体(F)+珠光体(P),硬度适中。
调质处理:调质处理是淬火加高温回火的双重热处理,其目的是使钢材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。调质处理后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,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。调质处理后的硬度通常在HRC28~35之间。
表面高频淬火:在调质处理的基础上,对钢材表面进行高频淬火处理,可以进一步提高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。高频淬火后的组织为表面极细的回火马氏体,心部仍为回火索氏体。
低温回火:低温回火是在淬火或高频淬火后进行的,目的是消除淬火或高频淬火引起的脆性和应力,同时保持钢材的硬度和强度。低温回火后的钢材具有更好的综合机械性能。
三、45钢的淬火冷却
1、淬火温度
45钢的淬火温度通常设定在820℃至860℃之间,具体温度取决于工件的尺寸、形状以及所需的性能要求。这个温度范围是为了确保钢材能够充分奥氏体化,即钢材中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等组织转变为奥氏体,为后续的冷却转变做好准备。
2、冷却介质
淬火冷却介质的选择对钢材的性能有重要影响。常用的淬火介质包括水、油、盐水以及聚合物淬火剂等。对于45钢来说,由于其淬透性相对较差,因此选择合适的冷却介质尤为重要。
水:水是最常用的淬火介质之一,其冷却速度较快,适用于截面尺寸较小或淬透性较好的钢材。然而,对于45钢等淬透性较差的钢材,如果直接用水淬火,可能会导致工件开裂或变形。因此,在使用水作为淬火介质时,需要严格控制冷却速度和冷却时间。
油:油作为淬火介质时,其冷却速度相对较慢,适用于截面尺寸较大或淬透性较差的钢材。通过调整油的种类和温度,可以进一步控制冷却速度,以满足不同的性能要求。
盐水:盐水由于添加了盐类成分,其冷却速度比水更快。因此,在需要更快冷却速度的情况下,可以选择盐水作为淬火介质。但是,盐水对工件的腐蚀性较强,需要注意控制使用时间和浓度。
聚合物淬火剂:聚合物淬火剂是一种新型的淬火介质,具有冷却速度可调、对工件腐蚀性小等优点。通过调整聚合物淬火剂的浓度和温度,可以实现对冷却速度的精确控制,从而满足不同钢材的淬火需求。
3、冷却方式
在淬火过程中,冷却方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。常见的冷却方式包括连续冷却和等温冷却两种。
连续冷却:即将工件从加热炉中取出后,立即放入淬火介质中进行连续冷却。这种方式适用于淬透性较好的钢材或截面尺寸较小的工件。
等温冷却:等温淬火是将工件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后,先保温一段时间使奥氏体均匀化,然后迅速放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淬火介质中等温保持一段时间(使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),再取出在空气中冷却。这种方式适用于淬透性较差的钢材或需要获得特殊性能的工件。
四、45钢热处理中常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
1、常见问题
硬度偏低
原因:钢材含碳量偏低、淬火加热温度偏低或保温时间不够、淬火冷却不到位等。
影响:导致钢材的硬度和强度达不到要求,影响使用性能。
硬度不均匀
原因:工件本身淬透性低、表面残留有退火脱碳层或淬火加热时产生脱碳层、淬火加热后冷却速度慢或冷却介质选择不当等。
影响:降低钢材的耐磨性和使用寿命。
纵向裂纹
原因:加热炉装设方式不合理导致受热不均、淬火时温度过高且内外应力差距大、钢材中含有的低熔点有害杂质多等。
影响:严重损害钢材的完整性和使用性能。
横向裂纹
原因:工件拉拔工艺及操作不合理、工件心部增碳导致内外层塑性变形能力差异大、工件内有夹杂物等。
影响:同样会严重损害钢材的完整性和使用性能。
表面形成大块碳(氮)化合物网
原因:炉气碳势过高、工件强渗时间过长、冷却速度太慢等。
影响:影响钢材的表面质量和进一步加工性能。
畸变
原因:淬火阶段温度偏高、冷却方法不合理、夹具设计或使用不当等。
影响:导致工件形状变化,影响装配和使用。
2、解决措施
针对硬度偏低
确保钢材的含碳量符合要求。
严格控制淬火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,确保钢材充分奥氏体化。
选择合适的冷却介质和冷却方式,确保淬火冷却到位。
针对硬度不均匀
提高工件的淬透性,如采用合金化方法。
清除工件表面的退火脱碳层或淬火加热时产生的脱碳层。
优化淬火加热后的冷却速度和冷却介质选择。
针对纵向裂纹
改进加热炉的装设方式,确保工件受热均匀。
严格控制淬火时的温度和内外应力差距。
减少钢材中的低熔点有害杂质含量。
针对横向裂纹
优化工件的拉拔工艺和操作规范。
控制工件心部的增碳现象,保持内外层塑性变形能力的一致性。
清除工件内的夹杂物。
针对表面形成大块碳(氮)化合物网
控制炉气碳势在合理范围内。
缩短工件的强渗时间。
提高冷却速度,避免沿奥氏体晶界析出网状碳化物。
针对畸变
降低淬火阶段的温度。
优化冷却方法,如采用等温淬火等。
改进夹具的设计和使用方法,确保工件在淬火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支撑和固定。
|
评分
-
查看全部评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