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同行好友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说到质量管理,总会说到这么一个问题:
当产品质量和生产交付发生冲突的时候,是质量说的算还是生产说的算呢?
这个题目经常拿来当面试题
1) 如果应聘者正面回答“产品质量说的算”
那么质量部门会觉得不错,来了一个硬茬,我们平时不敢说的,他帮我们说了。但到了上级经理可能会说,做领导要学会妥协嘛,公司花了钱,不是为了和其他部门对着干嘛
2)如果应聘者正面回答“生产交付说的算
那么质量部门会觉得应聘者的专业素养不够,没有原则性。后续工作开展是不是独立性不强
上级经理对应聘者的印象可能是过往经历是不是只有妥协了,没有什么成果,不然怎么连坚持质量的立场都没有。
3)有的应聘者可能是聊一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,旁顾而言它,打个岔说说其他的事情.
这道题最终是考验质量人员的应变能力,而不是质量人员的专业能力。怎么回答都不够好
如果正式面试,以上3个选项一定要有选作答的话,我推荐的是第1个。
做人做事先要有立场嘛,至于进了公司,每个场景如何应变,那是之后的事情。
那么有没有第4种回答,是有的。
简单的概述如下:
经过充分风险评审后,最大化满足公司运营利益的决策再简单一点回答为“开会,评审”,但听上去会缺少一些内涵。
这句话表示,一方面是需要大家评审,另一方面是需要领导决策。
有的面试官比较“较真”会继续问:
那么如果让你决策,你会怎么决策?
非要刨根问底让你表明立场,或者看看办事能力;
"按照公司流程办”、”按照领导的意见办"、“通知顾客”、"按照过往经验办”等等,都不是最佳的答案。
关于“如何决策”正确答案,还是“第4种”,只是我们稍微变一下:
“我充分考虑风险后,最大化满足公司运营利益,进行决策。
实际上很多公司,确实也是这样的。
1.开会评审,最终会议上获得结论
2.不开会或者通知性开会,决策拍板就是一个人决定的。
说这个案例,也是表达质量管理的“上层建筑”。一句话概括
1,基于风险和机遇的思维,
2.满足企业运营的收益。
也是方法论和目的。这不是凭空而来,都是前人经验的积累,
在ISO 9001-2015版本中,贯穿质量管理脉络的就是这个点。不过原话是“基于风险的思维”,因为ISO 9000的定义中,“风险”一词其实包含了“风险和机遇”对立的两层含义,所以通俗的描述:
为“基于风险和机遇的思维”。还有ISO 31000体系,专门评价风险的管理方法,
另,在《朱兰质量手册》第七版中,大量的篇幅,都是围绕如何为了董事会服务,世界上70%的规模企业,都是家族企业,也是为了盈利服务的。虽然这个盈利需要满足法律和道德的前提。所以任何一个质量人,也应该坚持的是“法律”,“道德”和“企业盈利”,这个才是最终立场,其他的“方法论”的都可以变通。
“质量管理”的本质是管理学的一部分,也是符合管理学的一切要素。
目前质量管理几乎可以涉及企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。或者两者的差异,质量管理更注重是“输出‘(产品,服务和关联指标)。
通常,质量管理涉及:
"人”:人员。人力管理相关
“机”: 设备与基础设施。设备管理和基建相关
"料”: 物料,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相关
"法”: 设计与工艺。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相关
以上称为4M (Man,Mechanic,Material,Method) 。
需要时,还涉及:
“环”: 环境。包含人文环境,物理环境,法律法规等.
“测”: 测量。一般指的是计量管理,还包含数据分析与统计。
"物流”:物流。指的是物料和产品传递过程,还影响的时间和节拍管理
信息流:信息。指的是信息传递过程,还包含信息化系统。
还有其他方面。
各职能部门负责各自内容,而质量部门负责整合。
因此,可能导致质量管理人员其实是“名义上啥都能管”,可能“实际上啥都管不了"。
决策是管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,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是各个职能部门管理的汇总节点,汇总决策非常重要。
这要求,一名出色的质量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企业管理多方面的知识,可以兼顾多方进行决策。——质量管理人员的意识形态
一方面,质量管理人员要从基层事项开始学习多领域知识,培养和决策能力;
另一方面,企业应该提供对应的文化环境。
最后,当发生质量和生产,或者其他业务冲突矛盾的时候,最后一定充分考虑利弊,给出最佳选择。
不坚持产品质量第一,不是没原则的妥协。在ISO 31000,发生风险后,对于风险如何处置有七种方法,其中一种是:
‘在充分的论证的前提下,接受风险。’
通常充分的论证很难,处理方法往往是一些“风险减轻”、“风险转移”的动作,也可能通过一些措施,消除部分风险,接受剩余的风险。
如果质量经理对企业足够熟悉,并有足够的权责,质量经理可以对生产经理的意见进行汇总,给出决策意见。 |
|